第105章 上面来人(1/ 2)
看了一会书。
杜恪忽然手痒,直接具象化出笔记本电脑,然后打开文档开始写自己的新论文。以前大四写论文,是抓耳捞腮,恨不得从网上抄一篇应付了事。
现在不知道咋回事,几天不写论文就手痒,挖空心思就想把自己脑海里的那些“灵感”都表达出来。
让世人见识他杜恪的厉害。
《凝聚态下的电子流转移效应》,这是论文标题,计划写个三千字,在电子流理论的基础上,进一步阐述电子流的形态与效应。主体的实验他自己已经在电子流实验室中重复操作过,其它一些实验,也分摊给严嗣同等人完成,他只需要引用一下数据即可。
而他这篇论文,依然是打算投给Nature杂志。
既然已经发过一篇Nature,他自然就打上了Nature的印记,属于Nature的自家人:“目前电子流理论已经成为国际热点,我这篇论文虽然没有上一篇轰动,但价值依然很高,估计也不用修改就能发表……争取尽快写完,马上就寄过去。”
Nature的平均审稿时间接近五个月,但是对一些紧凑热点的论文,或者国际大犇的论文,基本可以做到两周内完成审核并发表。
杜恪觉得自己的论文肯定属于热点论文,大约也能享受到这个待遇,现在写完投过去,8月新一期Nature应该能赶上。
所以他灵感如泉涌。
熬夜到凌晨三点,终于将论文剩下的部分写完,现在他的英文水平已经很不错了,这篇论文也是全英文书写。修修改改到了第二天天亮,终于觉得没什么好修改了——遣词造句想优化很难,毕竟他不是英语母语,所以润色的问题,还是交给Nature编辑吧。
当即,他就连上VPN,登录Nature官网的在线投稿系统,将论文发了过去。
然后起床,继续参加今天的会议流程,会议会举办三天。
他昨天在主会场进行了PPT演讲,今天又被安排去了分会场,进行第二场PPT演讲。分会场只能容纳几十人,本来是打算为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演讲,结果薛忠坤院士等大犇,竟然也跑了过来,这些大犇过来,自然又吸引了下层的大牪与大牛,导致会场容纳不下。
主办方当机立断,为杜恪提供了另一个会议场馆,总算把一百多人全部安排到座位。
台上,杜恪按照早就准备好的PPT,口若悬河,一面讲解电子流理论,一面抛出电子流电池的设定,为今后推出电池进行炒作。
等到下午,茶话会继续交际。
然而下午四点钟,杜恪忽然发现没来参会的潘校长,竟然赶了过来,并匆忙将他喊走:“我带你去见几个人,准备准备,把你的电池报告带上。”
“是什么人?”杜恪回房间整理东西,顺便问道。
“部队的人。”
“部队的人?”
“嗯。”
潘校长没有多说,只是等杜恪收拾好,然后很快就带着他离开涵田度假村酒店,外面有挂着军牌的小轿车将他和潘校长接走。十分钟后,停在了另一处宾馆中。杜恪一路上都在猜测,部队的人找自己干什么,是不是部队想要先开发军用版电子流电池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